嵖岈山
2963views
嵖岈山名勝風景區位于遂平縣城西25公里處,為河南省首批風景名勝區、河南省首批地質公園、河南省18個重點景區和十大熱點景區之一,是中央電視臺《西游記》續集的主要外景拍攝基地。2003年跨入國家“4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省級森林公園、省級首批文明景區行列。
嵖岈山系伏牛山東緣余脈,又名玲瓏山、石猴仙山,山勢嵯峨,怪石林立。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奇特秀麗的風光畫卷。景區人文史跡星羅棋布,自然景觀美不勝舉,有九大景觀、九大名峰、九大名洞、九大名棚、九大奇石,各類景點100多處,著名景點30多處,具有“奇、險、奧、幽”四大特點,享有“華夏盆景”、“中州獨秀、江北石林”之美譽。
《西游記》外景地嵖岈山天磨湖生態旅游景區四季風光如畫。陽春,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盛夏,綠樹成蔭,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冬,銀裝素裹,潔白如玉。山上眾峰崢嶸,奇石突兀,洞壘幽邃,古樹參天,層巒疊翠,雄奇壯觀,兼具華山之險、泰山之崴、黃山之奇、峨嵋之秀、雁蕩之幽;山下流水潺潺、湖光倒影,既有南方青山之靈秀,又有北方峻嶺之雄渾。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游此山后親書"別是洞天"。明代禮部尚書、詩人許贊曾在此寫下了“嵖岈山秀尋仙蹤,隱隱云闕十萬峰"的著名詩句。當代大書法家李鋒的《登嵖岈山》為: "漫道黃山天下奇,嵖岈峭麗世間稀。千重瑰壁嵯峨甚,絕獻靈峰看欲迷。
嵖岈名勝山風景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歷史悠久,人文旅游資源也璀燦奪目。春秋時代吳楚在此爭雄,吳王死后,葬于天磨蜂下,雖歷經滄桑,"吳王墓"仍在;隋朝名將竇建德兵敗嵖岈山,戰死后葬在鳳鳴谷中;唐代王仙芝部將尚讓曾屯兵于此,后與黃巢合力守山,現有 "黃巢洞";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進駐嵖岈山,現有“點將臺"及 "高官亭";清代乾隆皇帝曾三上嵖岈山,現存"乾隆探險洞"和供乾隆安寢的"順天宮”為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朝,劉少奇、李先念、范文讕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發展革命根據地,留下了輝煌的戰斗足跡。1958年,這里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一代偉人毛譯東曾親臨遂平視察,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嵖岈山名勝風景區文化底蘊豐厚,與西游文化、石猴文化密切相聯,源遠流長。著名高僧玄奘早期在嵖岈山一帶頌經修行,他的大弟子道全、三弟子道一就是嵖岈山人。淮安才子吳承恩為避禍遠行,途經嵖岈山,從嵖岈山石猴、唾唐僧、碎八戎、白龍馬、定海神針、老君花園、黑風洞、高老莊、流沙河等天造地設、惟妙椎肖的奇石景觀中汲取靈感,撞開了醞釀己久的藝術閘門,創作了千古巨著《西游記》。隨著中央電視臺代《西游記》續集在此的拍攝和在全國的播放,使嵖岈山風景區飲譽全國,名冠天下。
在主景區外,還有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烏語花香的風鳴谷景區;瀑布飛瀉、泉水叮咯、游魚嬉戲的龍天溝景區和奇峰異石、峽深洞幽、野趣濃郁的紅石崖景區與嵖岈山相映相成,和璧生輝,組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曾經影響一個時期歷史進程的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就誕生在這里,今天的嵖蚜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館作為歷史的見證,正在向游人展示著昔日的悲壯與輝煌,使人們在這里品嘗公社文化,重新認識歷史,感受共和國發展的艱辛歷程。
主要景點:
桃花洞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桃花洞,里面供奉著桃花仙女,再向里有一洞穴,只能鉆進一人,具體有多深,無人能知曉。傳說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時,劉秀被追的人困馬乏,避難于桃花洞中,這時王莽追兵已到洞口,眼看就要被捉住,在這緊急關頭,從桃花洞走出一位桃花姑娘,機智迅速地將劉秀藏到一口水缸里,并在他頭上蓋上一把葫蘆瓢。王莽追到桃花洞前,被桃花姑娘花言巧語哄走了。當桃花姑娘打開水缸時,卻不見了劉秀,竟發現水缸中盤臥著一條龍,劉秀轉危為安,為了答謝桃花姑娘的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庭院一座,內供桃花仙女的塑像以作紀念。
嵖岈石林
嵖岈大仙,傳說中嵖岈山的締造者。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有一年這里陡降暴雨,數日不停,洪水泛濫,黎民百姓危在旦夕,這時嵖岈大仙施展法術想退水救民,但可惜他年輕氣盛、道行太淺,終不能把洪水擊退。情急之下,他跑到王母娘娘后花園,把一座假山的石頭一塊一塊地扔下來,洪水退卻了,百姓得救了,而他扔下的石頭,就堆積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嵖岈山。玉皇大帝為了褒獎他的這種愛民之舉,就托夢給人間當朝皇帝把座山命名為嵖岈山。
當然,嵖岈大仙造山只是一個傳說,至于嵖岈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應從地質學的意義上去解釋。嵖岈山位于我國中央造山系秦嶺造山帶華北地塊南緣構造帶東段,其主體主要由距今1.23---1.39億年的燕山期巖漿侵入冷凝后形成的花崗巖組成,其形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嵖岈山花崗巖體的斷裂、構造節理發育的破碎階段。燕山運動后的新生代時期,在喜瑪拉雅山運動影響下,產生了巖體內的張紐性斷裂,加之花崗巖體內形成的三組相互垂直的原生節理,將嵖岈山花崗巖體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花崗巖塊。同時,花崗巖體之上的圍巖,因受先期巖漿侵入時的頂托作用而破碎,在地殼強烈上升過程中首先被剝蝕掉,使嵖岈山花崗巖體逐步裸露地表,接受新生代長期風化剝蝕。
二是嵖岈山花崗巖的裸露風化剝蝕階段。裸露的嵖岈山花崗巖體,為中粗粒鉀長花崗巖。在陽光、空氣、雨水的綜合風化作用下,突出巖面的礦物被松動剝落,新鮮巖面不斷暴露,導致風化作用持續不斷地向巖體深部發展。
花崗巖三組原生節理中,橫節理和縱節理多被構造節理利用和兼并,層節理也受到一定影響。所以形成的象形地貌大多與構造斷裂和構造節理有密切聯系。斷裂部位被侵蝕成峽谷和懸崖,沿構造節理風化的巖體裂隙越來越寬,直至被分割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巖塊失穩,未完全風化成球形就崩塌了,崩塌巖或沿節理面下滑斜靠在陡立巖面上,或停留在斜坡部位,或滾動到峽谷中。多見倒塌巨石相互堆積在一起,形成石棚、洞穴。而眾多相對穩定的巖塊直立在原地,形成各種形象逼真的象形石。這樣通過大自然千百萬年鬼斧神工的雕鑿,使嵖岈山花崗巖體各種栩栩如生的象形石地貌景觀最終形成了。
包公廟
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典雅、綠樹掩映的綠色建筑就是遠近聞名的包公廟。包公出生在安徽合肥,一生大部分時間供職于河南開封府,為紀念這位先賢,在合肥和開封都建有規模宏大的包公祠。之所以在嵖岈建包公廟,因為當時包公在汝寧府微服私訪時曾經救了一位民女,村民感激涕零,在此山中修建三件草屋,內供包公以作紀念,后在清代發展到幾十間瓦房,香火旺盛。
五龍宮
五龍宮是嵖岈山重要的廟宇遺跡之一。始建于唐朝,毀于1945年的日軍炮火,現在大家看到的是89年景區開發后,在原貌修復的,因其內供五位龍王,而得名五龍宮。
五龍宮是華夏子孫對中國“龍文化”的傳承和表現形式,是有唐朝時期吳房縣政府選址建立的官府廟宇,每年當地政府都要在此舉行祭拜活動,祈求國家國泰民安,百姓五谷豐登,四方民眾每遇旱天善男信女必在此求子、求龍孫、求平安、求富貴,香火很旺。
龍是離不開水的,選址在此建龍宮也是有學問的,這個地方東西均有暗河流動,河水經聚于宮前的水潭星星井,整體是雙龍戲珠之地,古人云“前有川,后有山”。
龍的圖騰崇拜,是中國最優秀古老的文化,也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每一個炎黃兒女膜拜龍王,都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事情。
地質博物館
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全部景觀從地質上講有四大美,嵖岈山花崗巖象形石景觀,花崗巖奇峰景觀,花崗巖風化節理景觀和花崗巖堆積棚架洞穴景觀。這一塊所展示的是嵖岈山最為著名的花崗巖象形石景觀,“天下第一石猴”,從不同的角度看的景觀都不一樣的,正面看是石猴,山下看是雙猴望月,側面看是情人石,尾部近看是海豚出水,一石四景冠絕中華。
花崗巖是地球巖火山巖中的一個大的亞類,,嵖岈山的花崗巖屬中粗粒正(鉀)長花崗巖,主題呈肉紅色,具斑狀和帶狀結構,富含中粒、粗粒鉀長石,也叫中粗粒鉀長石。
嵖岈山奇麗的自然風光離不開風化作用:它分為物理、化學、生物風化幾種。嵖岈山之所以形成現在的奇特象形石景觀,是由球狀風化所造成的。由于巖石球狀風化作用,使巖石成為不規則的球狀,造成不同動物的頭部特征,隨之嵖岈山出現奇特的象形石景觀群。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