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觀
2508views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坐北朝南,門上的大匾上有清人書之“五仙大觀”四字。依山而建的五仙觀,現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其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十分完好,玲瓏新巧。 后殿東側有裸露的紅砂巖層,上有巨大的腳印狀凹穴,古人一向以為這是“仙人足跡”,得以保存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了“羊城八景”的行列。
傳說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并出現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著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并祝愿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只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后殿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三間10米、高8米,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脊飾為琉璃龍紋和琉璃鰲魚寶珠。內槽為八架椽,施六鋪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兩跳插拱承托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側腳,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梁,駝峰、叉手、托腳等風格簡潔,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筑手法。脊榑底部有“時大明嘉靖十六年龍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細,材高18厘米、厚8厘米,斗欹有幽頁,裝修簡樸;殿立面造型比例適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筑。
后殿東側的原生紅砂巖石上,有一腳印狀凹穴,旁有“仙人拇跡”石匾。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說作仙人留下的腳印。晉代這里有“坡山古渡”之稱。明、清兩代五仙觀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內現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對
五仙觀后還有一座樓—嶺南第一樓,這是一座城樓式的古建筑物。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政知事汪廣洋建造此樓,它比鎮海樓還要早7年建造。其樓基用紅砂石砌筑,樓高7米,中通往來,作城門狀,上建棟宇巨檐,構成一座軒敞的樓臺,顯得莊嚴雄偉、樸素大方。此樓與五層樓堪稱為明代建筑的“雙璧”。
嶺南第一樓建成后的第四年,還鑄成一口大鐘,懸掛樓上。大鐘高3米多,口徑2米多,厚3寸,重5噸,是廣東最大的鐵鐘。這口大鐘撞擊起來,聲音很響,“扣之聲聞十里”。這大鐘是作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時召人救火用的,無事禁止撞擊;又有此鐘敲響,城中便瘟疫大作之說—故名“禁鐘”。該樓也被稱之為禁鐘樓。禁鐘之重,令人驚異。然更令人驚異的卻是此鐘只用一根葛藤懸掛。傳說這藤與呂洞賓有關。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