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浮山森林公園
3725views
太浮山原名彰龍山,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于縣城西南12公里。207國道、石長鐵路從山腳而過。貫穿花巖溪、桃花源、夾山寺的旅游線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腳而過。整個太浮山面積4300公頃,海拔高度604.5米,有 99嶺,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聞名。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是佛道兩教興盛和發展時期。宋元時期形成了以桃源縣桃花源、臨澧縣太浮山、石門縣觀國山、慈利縣五雷山四大道教圣地。歷代修建寺廟宏觀,至清末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漢王廟、俗圣觀、王通廟、玉皇廟、浮山寺、二水寺、觀音寺、廣樂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歷史上游人如織、香火鼎盛近二千余年。2001年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
太浮山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山上奇峰峻峭,層巒疊翠,谷幽崖險,常年白云繚繞,嵐氣騰騰。山下水庫星羅棋布,松竹掩映,山、水、石、林巧合成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巖、泉、樹、藤自然成趣,天作之景異常醉人。二十四景點綴其間,風光獨特,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游人置身于這大自然美妙仙境之中,無不感到心曠神怡,嘆為觀止。其豐富的景觀資源由五個方面組成。
地文景觀:太浮山由華夏式褶皺構造,形成特有的蝕余景觀。因而奇峰峻峭:如“浮山二十四景”之中心景觀――第一峰,還有三臺峰、頓筆峰等,洞穴野幽:如浮邱子修道煉丹之仙人洞,在西北方半山腰,仿佛一頭巨大獅子自天而降,洞口即獅口,由高約80厘米、粗約10厘米的三根小石柱頂住。呼嘯而下的億萬噸天然紅砂巖組成的獅頭、獅口形成的洞穴可容數百人活動。內有搗藥凹、煉丹臺。還有元大德四年雕刻的碑文。此外還有螃蟹洞等,其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樣度、科學度極強。
水文景觀:太浮山泥盆系地層,石英砂巖含有豐富基巖裂隙水,形成特有山泉。如沉香井、烏龍泉、天心堰、荷花泉等。泉水甘甜純正,清冽爽口,礦化度0.015―0.1克/升,硬度0.52―3.6德度, PH值 5.5- 6.9,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另外,山麓水庫、湖泊形成水中有島,風景怡人,開發潛力巨大。
生物景觀:太浮山森林資源豐富,植被達99.8%。有國家一級、二級植物16種,其中銀杏、刺揪、杜仲、香樟、楠木、紫檀、皂英、香果樹、紅椿、三尖杉、黃檗等珍貴植物遍布全山。奇花異草極為豐富。每到春天,映山紅、土荊花,漫山遍野皆是,成為花的海洋。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23種,是穿山甲、水獺、果子貍、虎紋蛙、猛禽、麂子、野豬、大蟒等生活的樂園。堪稱臨澧生物物種基因庫,其風景資源五因子極強。
人文天觀:太浮山歷史源遠流長,自春秋戰國二千多年來,不少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來此留下遺跡。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經佘市橋而上太浮山;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在云夢開戰,到太浮山留有漢王廟和飲馬池遺跡;漢伏波將軍馬援授命征南蠻,曾在此山駐扎多日,并在鐵瓦廟開過軍事會議;唐太子李直因怨惡宮庭爭斗來此山修道;唐詩人李群玉幾次登山游覽;明太祖朱元璋追趕漢王陳友諒至太浮山,因刮七天七夜的黑沙風,救了陳友諒性命而得名的黑沙溪,現居住著數百戶劉姓山民,此劉姓乃陳友諒之后裔,至今尚存陳劉不通婚的習俗;明末清初,李自成被吳三桂追趕至太浮山,因太浮山成為天然屏障,為緩解危機起到了巨大作用。于是在第一峰二佳山、插翎山、南陽坪、歇馬店一帶與清兵周旋,多日后被吳三桂擊敗,只好折身西逃去夾山寺。后來,李自成為感恩大浮山,捐巨資將太浮山大廟翻修并擴建;清代楊瑛、黃道讓等數十位著名詩人常登山游覽,題詠太浮山之詩文不下數百首;民國4年,賀龍、袁任遠在此山活動留下多處遺跡;中日常德會戰,太浮山成為抗擊日軍的湘北要塞,在山脊長矛嶺尚有戰壕遺跡;解放前夕的1948、1949年,太浮山成為湘北地區為迎接解放的游擊隊根據地。
天象景觀:太浮山因處于洞庭一點萬山東的位置,其天象資源非常豐富,她不僅有獨特的霧景、雨景、云海、佛光、霧淞等天象景觀。在莽莽林海中,還蘊藏著極具神奇的復粒子,身患絕癥者,在此山居住一段時間即可痊愈。
太浮山森林公園,各風景資源類型之間的聯系、補充、烘托等相互關系極強。風景資源類型單項要素具有特殊意義,它地處常德市、石門、桃源縣城之間,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極佳,是一座典型的城市公園。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