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市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與南海、順德隔江相望,325國道、江鶴和佛開高速公路、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水陸交通便利。鶴山于公元l732年(雍正十年)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后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2個鎮,22個社區委員會,137個村民委員會,l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市人民政府駐沙坪鎮,規劃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現建成面積13.7平方公里。鶴山地理位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北緯22.29度--22.52度,東經l12.28度--ll3.25度),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境內具有海洋氣候特征,溫、光、熱、雨量充足,四季宜種。年平均日照l789時,年日照率達40.1%日照時數,帶來太陽幅射熱量大,年平均幅射量l04.08千卡/厘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6℃,年平均降雨量l700公厘左右,夏秋多臺風暴雨,無霜期為365天,冬春有冷空氣侵襲和偶有奇寒,無霜期長。鶴山緊靠西江,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7條,全長共187.8公里,流域面積1003.28平方公里,除沙坪河屬西江交流外,其余均屬潭江水系。鶴山總面積ll0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5萬人,男女性別比105:10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有40.58萬人,全市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壯族、瑤族、回族等29個少數民族。鶴山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6.2萬,分布于51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鶴山市是廣東經濟開放區發展中城市之一,多年來,鶴山市委、市政府在**理論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經濟開發區、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僑鄉優勢,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現行價)74.7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現行價181.13億元,與撤縣設市的1993年相比,年均遞增12.0%,年均遞增l5.0%,地方財政收入2.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l3.93%。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鶴山市先后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先進行列,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市、"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范市、省教育"兩基"先進縣(市)稱號。鶴山是珠江三角洲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鶴山市發揮僑鄉優勢,加快"工業興市"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滾動發展僑鄉工業。目前已形成以輕紡為主體,制鞋、印刷、機電、食品、建材、造紙、電子、廚具、燈飾、制傘等多種行業并存、擁有現代先進技術、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龍頭企業美雅集團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毛毯生產企業,勝利廚具有限公司和亞太食品有限公司分別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廚具和食品生產廠家。美雅拉舍爾毛毯、華山泉礦泉水、鶴山電機、明可達臺燈、弗蘭廚具及鞋類、燈飾、制傘、時裝等一大批優質個產品榮獲省以上名優新產品稱號。全市超億元的企業21家。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星羅棋布。大批外資、民資在鶴山投資辦實業,2002年底共有三資(含三來一補)企業327家,個體私營企業超過一萬家。1993年以來累計實際利用外資6.28億美元。鶴山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作條件優越,歷來是廣東省商品糧基地。近幾年來,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全市創辦鶴山淀粉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新格局,正朝著"公司+基地+農戶"方向發展。現已建成生豬、三鳥、水產、蔬菜、西瓜、優質水果、鴕鳥、珍禽等產品生產基地,大批農副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全市實現造林綠化達標工作,森林覆蓋率達47.6%。西江大堤一、二、三期加固整治工程己告竣工。建立起"三高"農業基地近200個,農副產品質優價廉,十分豐富。鶴山市堅持"內外市場一起抓,城鄉市場齊開拓"的發展思路,實施名牌產品戰略,鼓勵多出口、多創匯。全市市場繁榮,購銷兩旺,金融秩序穩定。2002年,外貿出口總值3.93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02億美元,加工三資企業出口2.9l億美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8.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l 2.16%。商品流通活躍,房地產、金融證券、信息咨詢業、保險、中介和教科文衛等各業發展迅速。2002年三大產業的比例為10.1:53.8:36.1。鶴山市著力優化投資環境,加強交通、通訊、能源、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實現公路達標;郵電通訊實現城鄉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程控電話裝機總容量超11.14萬門,電話普及率為70.4門/百人;集客貨運、集裝箱碼頭于一體的國家一類口岸鶴山港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年吞吐量200萬噸,1999年新建一座3000噸級碼頭,擁有最先進設備。全市實現公路網絡化、硬底化。鶴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市內每天有高速豪華客輪與香港對開。手提電話、尋呼機、圖文傳真等現代化通訊工具廣為使用,開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全年水電供應充裕,完全滿足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要。市政建設日新月異,鶴山市按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推進城市建設。城區通過省"南粵杯"達標驗收;十二個鎮通過了江門市"五邑杯"達標驗收。新城區主干道"鶴山大道"己竣工通車,鶴山碧桂園的落戶拉開了新城區開發建設的序幕。鶴山正朝著現代化園林式花園城市方向邁進。鶴山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加快發展旅游事業,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建起四星級的雁山酒店等一批高標準的賓館,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游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游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鎮級還增加了共和高爾夫球場、鶴城樣興休閑農莊、色色會所等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吸引了中外眾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